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华夏大爱之家的思想健康课程-37元旦前夕先说“礼”
作者:admin  文章来源:华夏大爱之家  点击数1591  更新时间:2017-12-31 18:56:29  文章录入:admin  责任编辑:admin


 

 

 公元2017年已近尾声,2018年元旦即将到来,而传统农历春节的脚步也临近了。每年的这一时期,各种各样的“送礼佳品”充斥着网络和大小商场。浏览这些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“礼品”,不得不引发对“礼”的思考。

“礼”,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内容。中国向来自称为“礼仪之邦”。直到现在,“文明礼貌”也是做人的重要规范。

 

那么,什么是“礼”?它又起源于何时?据学者考证,在原始社会,不存在“礼”。私有制出现后,人门开始争权夺利。为了建立社会秩序。和协调人伦等级关系,就必须有一种大家所公认的行为规范,以达到社会的稳定的目的。这些社会规范,经过漫长的演变,逐渐形成了一套社会制度和文化习俗。其核心就是“礼”。

 



孔子在《礼记。礼运》中说;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……是为大同。今大道既隐,天下为家,各亲其亲,各子其子,货力为己,大人世及以为礼,城郭沟池以为固,礼仪以为纪,以正君臣,以笃父子,以睦兄弟,以和夫妇,以设制度,以立田里,以贤勇知,以功为己,故谋用是作而兵有此起”。
 

旬子则说的更直接明了:“礼起于何也、曰;人生而有欲,欲而不得,则不能无求;求而无度量分界,则不能不争;争则乱,乱则穷。先王恶其乱也,故制礼仪以分之,以养人之欲,给人之求,使欲必不穷乎物,物必不屈于欲,两者相持而求,是礼之所起也”。可见,“礼”是两千多年前“天下为公”变为“天下为私”的产物,是为了防止因“争”而“乱”的一种强制性措施和教化人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。


 


 
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礼”就沉淀和内化为一种道德习俗和精神意识,连以暴力为后盾的法律,也成为维护“礼”的手段。于是“礼”就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。

 

礼的本质是理。《管子.心术》指出:礼者,谓之有理。

孔子说:礼也者,理也。

 那么,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、经典说的明白:“为君须仁,为臣须敬,为子须孝,为父须慈。物物各具此理,而物物各异其用,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”。看起来,理就是要大家各守其道,各安其分,以这种精神控制来达到社会稳定和巩固统治的目的。从社会关系协调方面讲,这没有什么不对。但理的最高原则是维护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威。商鞅就恶狠狠地说:有“不从王令,犯国禁,乱上制者,罪死不赦”。这就撕下了理的温柔面纱。可见,在专制社会,无论是以礼治国,还是以法治国,或是礼法并用,都不过是为了维护王者的统治。“刑不上大夫,礼不下庶人”,就是理的基本精神和狰狞面目。


 



   礼又释为履。《说文解字》中就直接把礼释为履。为什么呢?!《白虎通、礼乐》说“礼之为言履也,可履践而行”。孔子的话大家都熟悉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。如不履行礼,旬子说“失所履,颠蹷陷溺”。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要言行一致,否则就是无礼,就会就陷于灭顶之灾。

 

  繁写的“礼”字,从示从“豊”,其本意是在鼓乐声中献上盛满珠玉的器皿去敬神。这包含两层意思:一是先民们确信有神,祭祀以表敬意;二是统治者借助鬼神的天威来糊弄百姓,以强化自己的统治。到后来,敬神的贡品改为果品、三牲,把神人格化了,大概觉得神也要食人间烟火吧。

 

  尽管统治者和社会精英对礼与理赋予了特殊的内涵,但由于长期的教化与实践,人们提取其中的合理元素,升华为“相互关爱,公平正义,诚实守信”,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。使礼和理成为对抗残暴统治的强大精神力量。礼和理也就有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意义。

 


  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,礼被彻底异化了或金钱化了

 

 礼尚往来,变成了钱尚往来。享受贡品的神,也人格化为官。你不拿钱去敬官,他就要显灵,让你一事无成,甚至“莫须有”地“罪死”。所以,礼一旦异化为金钱美女,礼与理就割裂了。履倒是存在,因为你不践行送礼《钱》,让你陷于困境就理所当然了。在这种礼况下,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就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。什么人伦、亲情、道义、操守,都不过是虚情假意的烟雾.

  礼的异化与毒化,必然会导致礼崩乐坏,世风颓废。“有理走遍天下,无理寸步难行”。不过是无礼社会百姓的一种愿景。难怪孔老二当年要大声疾呼“克己复礼,唯此为大”!




那些形形色色包装精美的礼品,在脑海中不断幻化为一面面理字的旗帜和一张张礼字的纸币。它们不断交织、重叠。它们是礼呢?还是理?但愿人们还理于礼,净化心灵,淳化社会,让道德的旗帜高高飘扬。

“礼”多人不怪!祝福朋友们2018年元旦快乐!天天快乐!



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