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老子论道
作者:admin(zh…  文章来源:zgw  点击数3064  更新时间:2007-11-29 18:45:43  文章录入:admin  责任编辑:admin

 老子,姓李,名耳,亦称老聃。春秋时期的思想家。关于他的生平事迹,已难以详考。从老子的家世来看,他的先辈做过太史、太卜一类的官,在身份上接近于卿大夫,属于贵族中上层。老子的原籍是楚国苦县(今鹿邑县),但由于周王室的太史一类官职是世袭的,因此,老子很可能出生在洛邑。年长后,老子任周王朝的守藏史(管理图书典籍的史官)。在这里,他潜心于书籍之中,见闻广博,熟悉各种旧的典章制度,通晓历史,使他对人世有更深切的认识,形成深奥、玄妙的思想,成为智慧之星。

      按照司马迁的记述,老子是一位学识渊博、社会经验丰富、精通古代礼制而又对礼持严肃批评态度、脾气有些古怪的老者。他生活在周景王、周敬王时代,社会动荡、民心思变。他也许像许多正直的大臣一样,向周王上过治国的策论,但此时的周王已没有重振王权的伟大抱负,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室异己,如何在各诸候强国间巧妙周旋,以图苟且偷生。老子是个智者,当他的思想无法付诸实施时,不像有些大臣那样卷入王室的是非之争,从而招来杀身之祸。他埋头读书,接待一些像孔子那样的求学者,谈远离现实政治的哲学命题。

      他综观历史祸福成败,集合各种学问,创造出自己的学说。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,“道”是他经常谈论的。他认为“道”是世界万物的根本,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。那么,“道”是什么东西?按他的话讲是一种“视而不见”、“听之不闻”、“博之不得”的“先天地生”、“惚兮恍兮”、“寂兮寥兮”、“不可名状”的精神实体。“道”创生了万物,“万物”创生以后,还要守住“道”的精神,依“道”而行,应该顺其自然。所以人们把以他为宗的学派称为道家学派。

     老子思想中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,“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”、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,一切事物都有正、反两面的对立,对立面可以转化。老子还说:“道”具有“有”和“无”的关系。他说,一个杯子,因为中间是空的,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;一间房子,也是因为它的“无”,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。由此可知,“有”之所以能给人便利,全依赖“无”发挥它的作用。只有“有”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,惟有“有”与“无”配合才能产生大用。

    《道德经》,又名《老子》,传为老子所作,虽只有五千言,但其中的哲理却博大精深,能参透玄机者,也可称得上是得道的高士。

     老子见周室大乱,终于身骑青牛,离洛阳,出函谷,不知所终。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